莫让八项规定“被应付” 陈满兰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人们可喜地发现全国上下豪华公务宴请、领导出行警车开道、摆鲜花拉标语大办开幕式等现象确实减少了。但时间一长,一些地方出现了“八项规定”流于形式、虚与委蛇、消极应付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必须坚决遏止。。 消极观望风 “别撞到枪口上”这是大多数官员的看法,他们认为,“八项规定”最终会变成“一阵风”,不可能持久抓下去。只有懂得“避风头”才能避免成为“众矢之的”,体现了一种观望心态。有些官员形象地将“八项规定”比作“吹气球”,日子久了气球就会慢慢泄气还原。还有些官员眼睛只盯着领导,领导要求严了自己就收敛一点,领导说得少了就放松一下,成了“墙头草”。 观望心态,将大张旗鼓改为暗避风头,使“硬政策”遭遇了“软抵抗”,这种消极应付后果十分严重。经过中央自上而下强力的作风整顿仍然没有被根除的官僚恶习,就好比是没有被抗生素杀死的病菌,死灰复燃后往往比以前更顽固,抗药性更强,可能会以变本加厉的形态呈现出来。 变相隐蔽风 “八项规定”使人们对公款大吃大喝“人人喊打”,但这类现象并未绝迹,变相的、更隐蔽的公款吃喝在一些地方悄然抬头,“地上”转“地下”,公开变隐蔽,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一是变地点。有的公务宴请转入“不对外营业”的私人会所,一般地处偏僻,环境奢华,而外有保安站岗,普通百姓难以涉足,让参与者觉得“很安全”;二是变标准。有的单位在内部食堂以“工作餐”名义举行公务接待,而实际接待标准远超“工作餐”之上。从五星级饭店请大厨掌勺,鲍参翅肚、名酒名烟一样都不少;三是变名目。有的公款吃喝在发票上作文章,以“培训费”“差旅费”“住宿费”等名目入账;四是变包装。喝茅台撕商标、矿泉水瓶装白酒、“红塔山”盒里藏“熊猫”已成为不言之秘,换包装目的就是掩人耳目。不仅烟酒,甚至连人都要换包装,不开公车租车赴宴成为“新时尚”等。 除了少数官员喜好高档消费外,事实上大部分人本身并不喜欢大吃大喝。每天泡在酒桌上,喝坏了党风,也损害了健康。可为什么公款吃喝之风刹不住呢?大部分官员认为是“潜规则”作怪。如今在办公室里、谈判桌上办不成的事,往往一上酒席就解决了。而一些单位也形成了以喝酒讨好上级的不良风气,“能喝半斤喝八两,这样的干部要培养;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干部我放心”,这类顺口溜并不是玩笑,而成了一些干部升迁的“行为准则”。事实上,公款吃喝只是表象,背后是更大的利益交换,这才是根本原因所在。 遏制公款吃喝是改进工作作风的一个突破口;反过来,只有财政预算、行政审批、干部人事制度等相关改革不断深化,才能真正釜底抽薪,铲除公款吃喝滋生的土壤。如果不能让权力运行“开箱入笼”,不能用“明规则”代替“潜规则”,公款吃喝就仍会大行其道,不断变换出新的花样。 我行我素 “八项规定”出台后,对中央要求无动于衷、实际工作中我行我素的官员仍然存在。有的该到岗时不到岗,随意给自己延长假期;有的照旧“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对企业动辄吃拿卡要;有的还是在办公室里养尊处优,下基层就是迈不开腿等。 “我行我素”主要有两种错误思想根源:一是有些官员认为事不关己,改作风是上面的事,不查到我头上就没事,心怀侥幸。二是一些官员为了自身利益,不想放弃不正当福利,不愿压缩权力寻租空间,因而对改作风能拖就拖。 如果说,年初中央出台的“八项规定”,吹响了作风建设的“集结号”,那么下半年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真正将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演变为一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作风建设攻坚战。干部作风常被看作是无形之物,难以量化考核,改起来难度很大。要想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要靠领导带头,特别是“一把手”以身作则,一级做给一级看;另一方面,要在制度层面形成长效机制,提高违规违纪成本,让领导干部不敢、不能、不愿去延续官场陋习。 改变短期行为容易,扭转长期习惯却难。消极观望风、变相隐蔽风、我行我素风的形成,缘于长期存在的不良作风形成了惯性。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成为常态时,一些官员缺乏改进作风的勇气和动力。只有风清气正、廉洁高效成为常态,才能倒逼官员“自我革命”,真正将“八项规定”进行到底。(临川区纪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