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事过纪检监察信息工作的人都知道,信息工作是一项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工作,看似简单成却难,要想通过简练的文字,把一个复杂的情况表述清楚,表达准确,信息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文字综合能力。临川区纪委常委刘秋林就是这样一个让人佩服的能人。从纪检监察战线的一名“新兵”到“全市纪检监察系统信息工作业务能手。”他仅用了一年时间。而在此之前,许多人担心他完不成全年的基础任务。刘秋林的“嬗变”,靠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究一番。
刘秋林有21年在乡镇基层工作经历,以湖南乡为起点,从普通干部到办公室主任、乡纪委书记,再到现在的区纪委常委,一路走来,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2016年9月,根据组织安排,刘秋林调任临川区纪委常委、分管纪检监察信息和机关党支部工作。虽然他曾担任过乡镇纪委书记,有一定的基层纪委工作经验,但从未接触过信息工作。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当时整个人是一片空白,根本不懂什么叫信息,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刘秋林笑着回忆刚接手信息工作时的自己。一番思虑之后,刘秋林还是认准一个死理“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懂,可以学。”从那时开始,刘秋林每天都会早早来到办公室,首先打开中央纪委、省纪委和市纪委三大网站和权威新闻网站,一边学习业务知识,一边了解各类重要新闻,及时掌握最新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法纪知识,掌握信息点,学习信息的编写。 虽然学习抓得紧,但信息工作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容易就能上手的。几个月下来,投的信息都是“泥牛如海”, 一篇信息也没有上。正当他茫然焦虑之时,区纪委领导推荐他去市纪委办公室跟班学习信息的编写。到市纪委办公室后,刘秋林得到了市纪委分管信息工作的领导和办公室从事信息工作的同志悉心指导。通过学习,他了解了纪检监察信息工作的基本知识和编写信息的新思路、新方法,掌握重点、学通业务,有了新的观点、新的思路,不断提高信息的层次和质量。学习期间经常加班加班加点、甚至睡不着觉,满脑子是信息工作,几次凌晨时,他突然想到一个信息“点”,便立即从床上跳起来,把这个信息“点”记录下来,第二天上班再进行整理上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2017年5月份最后的一天,“华东之窗” 上了刘秋林的第一篇信息稿,摘掉了临川区纪委2016年全省纪检监察信息“光头县”的“帽子”,接着又在省纪委和市纪委连续上稿,最终临川区纪委获得全市2017年度纪检信息工作第2名的好成绩。刘秋林本人也被评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信息工作业务能手。

在做好信息调研工作的同时,刘秋林还协管多个科室,经常带领部下深入一线办案、查岗。纪检监察工作涉及范围广,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执纪审查工作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刘秋林本人的又一短板。“作为纪检监察战线上的一名新兵,日常学习很多,信息调研要写,办案任务也不轻,且专业性强,精力消耗大,感觉压力非常大。”刘秋林坦言,当好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不容易。虽然工作十分辛苦,但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和个人的工作理念让他养成了较强抗压能力。“要干就要干好,要不就不干。”本着这一工作理念,他顶着压力“前行”,静下心来学习《党章》、《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和《问责条例》等党的纪律和政策法规。“他从不以常委身份自居,非常谦虚、勤奋,关心部下,我们感觉跟他在一起很舒服。”同事郑义邦眼中的刘秋林没有一点领导架子,为人幽默风趣、积极乐观。工作中,刘秋林虚心请教,经常积极主动向本单位的办案能手和行家学习办案业务。在市纪委组织井冈山集中培训时,他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边学习,边思考,努力提高素质和工作能力,使自己在一些重要的理论观点和业务知识的熟悉掌握上真正有所收获、有所进步、有所提高。做到理论和结合实践,深入理解,不断总结,真正把所学的理论用于指导工作实践。去年以来,刘秋林共调查处理信访件3件、市审计移送线索13件,立案4件、查处违纪党员7人,收缴违纪款17万余元。

心中有戒是为人之本、处世之本。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刘秋林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党章党规党纪,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工作生活中,他要求自己做到“三个常”, 筑牢“防火墙”。即常鸣警钟、常温法纪、常守规矩。常鸣警钟指在参与执纪监督,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切实做到自警、自省、自励;常温法纪指经常反复学习党的政治纪律、廉政纪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认真贯彻落实两部党内法规,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常守规矩指严守《廉洁从政若干规定》,以思想“明白”确保行动“清白”,以行动“清白”推进思想“明白”,纯洁社交圈、工作圈、生活圈,培养高尚情操,涵养良好家风。
新时代承载新使命,新使命要有新作为。“一切荣誉都属于过去,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担当实干,坚决推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建成美丽幸福大临川作出更大的贡献。”2018年,刘秋林对自己的新征程和新蓝图充满着信心和憧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