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固落榜励志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郡南丰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年少聪慧,史书记载:“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十二岁时作《六论》“援笔而成,词甚伟”。但就是这么一位早慧的才子却在科举求仕之路上历尽坎坷。曾巩从18岁赴京应试,历经21年才考中进士,期间多次落榜,饱尝人间的辛酸和屈辱。 庆历二年,曾巩与哥哥曾晔赴京赶考,双双名落孙山。这已是他第三次落榜,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当他们回到故乡时,有好事者作了一首打油诗来嘲讽他们;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面对世俗的白眼和讥笑,曾巩没有气馁和消沉。 由于曾巩父亲早年罢官闲居,没有俸禄,也无田地,家境十分贫困,甚至到了喝粥度日的地步。为了生存,在等到齐工部同意后,曾家迁往临川。从此,曾巩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一边持家,一边读书,暂时不再应考。由于过度的劳累,曾巩染上了肺病,幸亏一位刘姓医生妙手回春,才使得曾巩“洒然沉疴一日解,始免未老为枯骸。” 庆历七年,曾巩父亲客死他乡。曾巩扶柩回乡,安葬父亲,奉养继母朱夫人,教育弟弟、妹妹,费尽心血,任劳任怨。在三年守孝期间,曾巩刻苦读书,潜心写作,创作出了《繁昌县兴造记》、《宜黄县县学记》等名篇。作为一介布衣,曾巩还撰写了《本朝政要策》共50篇,分考课、训兵等数十条目进行阐述,表达了曾巩身处江湖、胸怀国家的品格和 嘉佑二年,翰林学士欧阳修主持礼部贡举,对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这一年,曾巩已39岁,再度进京应试,与弟弟、妹夫一行五人全部金榜题名。曾巩历尽坎坷,终成进士。回首过往,不胜感慨,他作了《少年》一诗来咏怀: 不复论心与少年,世间情伪久茫然。 朱门如市方招客,独守残经自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