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      临川廉政      审查调查      监督曝光      巡视巡察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思践悟
学思践悟

讲好反腐败"故事" 用好声音驱散"腐败猜想"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于:2014/11/6 16:50:31 点击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一大批“老虎”、“苍蝇”被打,不断出现的精彩情节让“反腐败”成为全社会街头巷议的热点“故事”。

  反腐败与每个人的利益密切相关,不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在这一点上,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的所有媒体都要有这样的自觉性,而不能为了夺人眼球,制造莫须有的所谓内幕、大作标题党。

  把好故事好好讲、讲好它,用“好声音”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凝聚全社会的反腐败共识。

  要“声情并茂”,不要“阴阳怪气”  

  同样的故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读。被查处的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去看望一位老县委书记,这位老领导在位时,三个孩子都没安排好工作,都下岗了。按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廉政教育,可是曾锦春想的却是,“我想我不能像他,有权便要用足,不要过期作废,再来后悔。”

  对于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媒体也有着自己的解读。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曾发表一篇题为《习近平的打虎行动》的文章称,“一开始,这又像是一次政府的公关努力,意在安抚对现状越发不满、对政府越发怀疑的公众。”它还宣称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注定要失败”,说是“党的审判,而非依法审判”,“是政治驱动的产物”。文章还预测,如果反腐败持续下去,“也许会像18世纪的法国那样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革命最终吞噬了自己”。

  一面大肆指责中国腐败,一面又对中国的反腐败斗争指手画脚,《环球时报》认为,这种论调折射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典型偏见:依他们看来,在中国只有政治运动,连法制建设也充满政治的杀机。

  与一些外国媒体赤裸裸地对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说三道四不同,少数国内媒体尤其是新兴媒体,对于反腐败斗争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只是表达上比较隐晦。

  比如有人按照“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旧逻辑,说反腐败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烧得最猛的一把火,对于能烧多久并不看好。对习近平总书记“腐败愈演愈烈,必然会导致亡党亡国”的深刻论述也以其他方式解构,有些自诩或者媒体“册封”的反腐败学者提出,腐败会亡党,但并不一定亡国;有的声称不反腐败会亡党亡国,反腐败反不好同样会亡党亡国,等等。

  本报曾发表评论指出,与一些舆论流露出的并不希望反腐败成功的复杂心态相比,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认识是彻底的,我们是把反腐败当做一场仗来打的,而且是输不起的一场战争。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表示:腐败的只是党员领导干部个体而不是政党本身,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领导干部也不会都腐败。只要拂去尘埃,依然是晶莹剔透、光彩夺目的宝珠。因此,反腐败不仅不会亡党,反而会让党更坚强、更纯洁、更有凝聚力和感召力。

  十八大以来省部级以上的“老虎”就抓出50余名,大大小小的“苍蝇”更以成千上万计,而且“捕蝇打虎”的速度与频率还在不断加速中。腐败官员被抓已不再是运气不好的小概率事件,而成为具有铁的必然性的历史宿命。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媒体和公众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设置的议程迷乱了心智。

  正如一篇文章指出的:“今日中国社会的反腐败虽非尽善尽美,所取得的进展、所展现的可能、所昭示的意义,已足以让我们有理由自信和有资格自信。对于今日中国社会的反腐败来说,重要的是击鼓而不是鸣金,可贵的是添砖加瓦而不是吹毛求疵,需要的是义无反顾而不是瞻前顾后。”

  可以“跌宕起伏”,但不能“妄加揣测”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都是励志的典故,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的故事情节,与这些故事一样,可谓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阐明了党和政府与腐败势不两立的坚定决心和态度。从一些小“苍蝇”到苏荣、徐才厚、周永康等大“老虎”的被查处,反腐败斗争持续释放“猛料”,让社会对反腐败的关注度持续高位运行。

  一些媒体和公众对于反腐败斗争之所以进行有着挥之不去的“阴谋论”情节。他们将反腐败看成是一场政治斗争,腐败分子之所以被查不是因为触犯了党纪国法,而是因为得罪了“上级领导”,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我们也说“反腐败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但这两个“政治斗争”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也不用多做解释。

  还有媒体说反腐高压下,“苍蝇”与“老虎”可能联手反扑,有意无意地夸大反腐“风险”。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邱学强在《学习时报》上的文章反驳了这种观点,认为这一观点是对当下反腐败斗争性质的误读,是对反腐败基本方式的误解。

  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认为,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阴谋之成败取决于偶然因素,而大国的命运不应维系于偶然因素。

  《中国青年报》一篇《“肯定得罪谁了”背后的斗争思维》也指出这种习惯性想象,深深地浸染着阴谋论的盲疑思维,背后是对法律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是“信阴谋不信法”的深刻体现。文章指出,从人治迈进到法治时代,需要将权力关进笼子,也需要大众尊重事实和法律,尊重依据事实和法律程序做出的裁决,不要什么都往阴谋和斗争上想。

  2013年9月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正式开通。这个昔日神秘得连地址都鲜为人知的机构,如今“自揭面纱”,大步“去神秘化”,持续引发舆论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教授表示,这是顺应时代潮流之举,显示新领导层更有自信、勇气和胆识。

  “这是一种开放、自信、透明的预防惩治腐败姿态,以此证明,反腐不是暗箱操作。”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表示,作为一种对民意的回应,取信于民的同时,中央纪委也想抓住新兴媒体快速发展这一时机推进反腐。

  要“丝丝入扣”,而不能“一蹴而就”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决定了反腐败斗争“故事”不可能一句话、一页纸讲完,只要腐败存在,反腐败就没有“封顶之作”,纪检监察机关会一直利剑高悬。这不仅是一种庄严承诺,更是执政者不断洁净自身、切实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必然选择。

  故事如果太简单,看故事的人肯定看不下去,但在反腐败上,很多人却持有简单思维,缺少耐心,总以为根除腐败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很多人都觉得自己能开具药到病除的神方。有的把制度神圣化,以为制度定好了,就没人腐败了;有的寄希望于严刑峻法,恨不得把所有的官员都拷打一遍……

  还有的媒体故意炒作,炮制出“小偷反腐”、“情妇反腐”等概念,说什么这是“以毒攻毒”。反腐败如果这么简单的话,历史早解决了,如果说严刑峻法好,还有比朱元璋更狠的角色吗?可效果如何?单靠制度能解决问题,为何几十个制度管不住一张嘴、一辆车?所以,反腐败不是个简单事儿,简简单单反不了腐败。

  对于反腐败斗争的规律,绝大多数群众的认识很有见地,一位网友表示:“我觉得中国当前进行的任何改革,不管出发点多好,但如果不能制止腐败,最终都会被腐败给击溃,这届政府只要能将腐败遏制,就已经是大功绩一件了。”

  8月25日的政协常委会上,官方媒体的报道里提到,王岐山表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不过,多家媒体采访与会人员称,“王岐山以‘反腐永远在路上’作为结语”。表述上或有不同,但传递的意思却是一致的。强国论坛有位网民称,两个“永远在路上”对一段时间以来,不管是有人有意制造、传播,还是有人疑虑重重的“反腐终点论”、“反腐上限论”和“反腐拐点论”等,都是一个有力的辟谣。

  宣传工作面临严峻挑战,舆论应对和引导任务很重。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要创新宣传理念、方式方法,以客观理性充分的报道揭露腐败激浊扬清,只有这样,才能消减和驱散非理性的“腐败猜想”,凝聚起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共识和力量。(贾亮)



 



分享到: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临川区纪委区监委网站 Copyright 2020 http://lc.fzlz.gov.cn/ 版权所有
主办单位:中共临川区纪委 临川区监委  地址:临川区行政中心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与我们联系 E-mail:lcqjwxjs@126.com
备案号:赣ICP备2021000202号 临川区公网安备:36100202000313号
技术支持:
抚州市中科曙光